自从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,他亲自培养了一位被史书誉为最完美的太子。这个太子不仅深得朱元璋的心意,还能安抚朝中兄弟和大臣们的心,实在是罕见的继承人。可以说,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,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继承人能够做到如此全面周到。
然而,世间万物无一是完美无缺的。越是完美的事物,往往遭受的打击也越严重。这位被视作完美典范的太子亦是如此,尚未正式登基继位,便英年早逝,先于朱元璋驾鹤西去,令整个王朝陷入继承的危机之中。
国家失去了合适的继承人,必须重新选出皇帝。朱元璋最初有意将皇位传给他的第四子,因为在众多儿子中,第四子最像朱元璋本人,同时也是一位善战能干的将领。然而,这一决定遭到二儿子和三儿子的强烈反对。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,最终朝廷决定从朱标(即已故太子朱允炆的父亲)的子嗣中选出新皇太孙。
展开剩余77%说起来,朱允炆能够继位也颇具偶然性。原本作为长子的继承者另有其人,但由于其生母去世,这一继承权最终转到了朱允炆头上。为了确保孙子能顺利登基,朱元璋动用了极大的心思和手段。他深知一旦朱允炆继位,朱棣必然不满,因此直接削减了朱棣手下数万兵马,仅留下约800府兵作基础保障,其他儿子们的兵力也都相应减少。
另一方面,朱标旧党的支持者也纷纷变节,成为明朝内政的隐患。朱元璋利用蓝玉案,借机铲除这些潜在威胁,清理了朝中的反对势力。完成这些措施后,他仍心存忧虑,便为朱允炆留下了治国的方针:以德怀民,以礼治国;若有人作乱,先尝试废黜,再以武力镇压,这才是最后手段。
然而,朱元璋驾崩后,朱允炆自信心极强,对于诸位叔叔不再采取怀柔政策,而是选择直接举兵讨伐,或派兵逼迫,令诸藩王无不人心惶惶。被视为造反潜力最大的燕王朱棣,甚至开始装疯卖傻以图自保。
燕王朱棣作为多年的征战老将,迅速集结了一支约20万人的军队,多次击败明军主将李景隆,造成明军累计百万兵力的惨败。最终,他顺利攻入南京,登基称帝,开启永乐朝代。
有些人认为朱棣的成功是因为明朝缺少优秀将领,尤其是在蓝玉案中被大批杀害。其实,朱元璋留下了四员名将,如果朱允炆能重用其中任何一位,或许明朝不至于如此惨败。
第一位是耿炳文,这位老将曾参与北元的讨伐,作战风格颇似汉代飞将军李广,擅长防守但不善进攻。虽然无法开疆拓土,却能保家卫国,稳定民心。朱允炆即位后,他被派去抵御燕军进攻。但当时大部分主力军队都驻防北方,无法调兵南下,最终耿炳文与朱棣交战惨败。其实这失败主要是因兵力不足,若能有时间训练精兵,凭借大明的国力优势,朱棣早晚会被击败。然而朱允炆误信谗言,撤换耿炳文,改由李景隆主帅,致使大明百万大军败给二十万燕军,实属昏招。
第二位是瞿能,曾是朱元璋麾下悍将,作战风格带有蓝玉的威猛。明朝与北燕交战时,李景隆曾攻打北京,瞿能率军一度逼近成功。如果能乘胜追击,燕王必败无疑。但李景隆突然撤退,错失良机。随后他几乎擒获朱棣,然而风沙突起助了燕军,南军大败。建文皇帝未能识才用才,导致这位猛将浪费在无意义的战斗中,实在令人惋惜。
第三位是宋晟,战功赫赫,早年威震西域,平定广西,讨伐漠北,是大明不可多得的栋梁。后因罪被贬凉州,仍坚持防御北元。建文帝时期,他镇守甘肃,但整个靖难之役未曾南下参战。改朝换代后,他被提拔继续开发河西,直到1406年病逝。他无论治理还是作战都极具才能,但建文帝并未重用,亦是明朝衰落的一个侧面。
最后一位是郭英,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,多次负伤却始终奋战。朱元璋晚年盛赞其智勇,称唐代名将尉迟恭不及他。洪武十四年,他率军平定云南,斩敌万余,缴获丰厚。郭英行事谨慎,能避开朱元璋晚年清洗有功大臣的风波。然而,建文帝却将这位智勇双全的大将置于庸才李景隆之下。终因主帅无能,郭英随军征讨燕王无功,朱棣登基后更被罢官回家。
总的来说,这四员将领文武兼备,足以安定天下,却在建文朝未获重用,反而归于平庸之辈李景隆麾下。最终,建文帝亲信的重臣竟然在最后关键时刻为朱棣打开城门,宣告自己统治的终结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